省馆之宝:贵州,苗舞侗歌

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“科文路”,欢迎关注、互动。转发须注明出处。

通常,一个省级行政区内最有名的文物都会被收藏到其省博物馆内。所以,”省馆之宝”系列将介绍我国各个省馆的明星文物。每周二更新,本文为第 17 期。

本期介绍贵州省博物馆的镇馆藏品。本期选取了 10 件藏品,包括 1 件禁止出国(境)展览文物。本期内容全部来自贵州省博物馆:官网,更多细节请访问官网。

韩琦《行楷信札卷》·北宋

禁止出国(境)展览文物

韩琦《行楷信札卷》

纵851厘米,横33厘米,纸本。

韩琦为北宋名相,历仕仁宗、英宗、神宗三朝。其楷书受颜真卿影响而自成一家。此《札卷》为二通,前札系韩琦请欧阳修为自己新建的昼锦堂作文,即《乞欧阳修记书锦堂札》。欧阳公此文为后世传颂的《昼锦堂记》。此札为后札,即《记成谢欧阳修札》。此信札经辗转收藏,有蔡景行、泰不华、高士奇等历代名人题跋。据载朱熹也曾在此卷上有跋,惜已不存。此信札及蔡景行跋语选入《三希堂法帖》,名《谢欧阳公帖》,又名《信宿帖》。

铜车马(辎车)·东汉

铜车马(辎车)

1975年出土于贵州省兴义县顶效区万屯,发掘清理后入藏贵州省博物馆,为馆藏一级文物。车马全长112厘米,通高88厘米。

由马与车两部分组成,所用构件多达200个以上,采用浇铸、锻打、延压、扣合、焊接、鎏金等复杂的制造工艺。铜马分11段铸造,子母扣套合装配,并在套合处加17个销栓固定,可随意拆装。铜车由驾马、轮轴、车厢三部分组成。驾马包括衡、轭、輗、曲辕四大部件。车轮宽牙,12根辐条,毂居其中。轴长60厘米,圆筒形,砂心尚在。车厢呈长方形,两旁及前面均有挡板,整个车厢小于轮径,车厢顶篷为圆弧形,以厚约1毫米铜箔制成,篷面压印有席纹及云纹装饰。

这件铜车马是目前国内出土的汉墓中最精美完整的一件,对研究当时盘江流域的社会制度、经济文化、道路交通具有重要意义,也为了解汉代的车制与铸造冶炼工艺等提供实物资料。

鹭鸟纹彩色蜡染褶裙·宋代

鹭鸟纹彩色蜡染褶裙

1987年平坝棺材洞出土。裙腰为麻质,白色,长31CM;裙身为棉质土布,长62.5CM,宽51.2CM。

蜡染纹样分上下两个部分,上部分以飞翔的鹭鸟为主,其造型昂首展翅,屈肢及长长的尾羽,翔鹭间排布着和谐的几何纹样,作为陪衬,使图案组构丰满。其下为黄、蓝条形几组弦纹相间,使裙身的纹饰复杂中亦见简洁。下部分的纹饰图案似流云,流云间空隙以若干小点密布,两部份纹饰以黄蓝相间为底衬,且呈浓淡之分,显然是经过两次封蜡所出现的效果。冰纹均为纵向,细腻自然。再往下是完全不同的工艺手法所制作的三段纹饰,即在两段挑花中,夹一段刺绣,自上而下,是以黄蓝丝线挑的“万”字纹,与图象多变,似由树木、人物、走兽、环形图象等组构而成,并显黄蓝绿的刺绣图案,及以蓝色为主,间或呈黄色的挑花席纹。

这件“鹭鸟纹彩色蜡褶裙”集挑花、刺绣、蜡染工艺手法为一体,纹样繁缛多变,呈色丰富多彩。图案模取的是早期铜鼓上的鹭鸟纹,画面大、线条流畅、着色不多,融欢乐、严谨、热烈、大方于一体,显示了古代少数民族的艺术观及工艺技术。对于研究贵州蜡染史、古代贵州民族服饰及其演变有着重要的实证作用。

黑估乡苗族菱形花块男长衫

黑估乡苗族菱形花块男长衫

1958年征集于威宁县黑土河黑姑乡,长130CM、肩袖长107CM、腰宽70CM,用两幅麻布从背部拼合,至胸腹处稍加缝合,再缝上袖子,加上花披肩即成。

这件白色麻布长衫,袖子上镶有和披肩相似的花纹。花块均用黑、红毛线织成菱形和梯田式的图案。该图案中的山水、田园代表苗族迁徙前的居住环境,记录了苗族曾经的家园风光。穿着这种服装时,衣背处配穿方形背牌,背牌代表祖先曾经居住过的城镇,白色背牌镶有花边,并垂吊五咎长花带。这一支系苗族的男女衣服均用此种花纹,男女披肩相同,只是男衣长,下配裤装,女衣短,下配裙装。

“尘定轩”斗彩山水人物盖碗· 清

清道光“尘定轩”斗彩山水人物盖碗

1976年贵州省博物馆收购的“尘定轩”斗彩山水人物盖碗,通高6.8厘米,口径6.7厘米,足径2.7厘米。

敞口,圈足,盖可作倒置小碟,盖顶圈钮。此盖碗体形小巧玲珑,轻盈雅致。胎白细腻,釉色白中闪青,釉下绘青花高温烧制,釉上填彩低温烘烧,绘制处以手摸之,有凸出感。碗外壁绘唐杜牧“停车坐爱枫林晚”诗意图。一老人坐石上看枫树,一童子倚立车后,盖上绘山水,绘工细致、精湛。底足内及盖钮内有青花楷书“尘定轩”三字款,字体工整。

此器据原收藏人石朴(石赞清的侄孙女)介绍,为清同治御用品,赏赐给石赞清。石赞清,贵阳人,生于清嘉庆十年(公元1805 ——公元1869年)。清道光十五年(公元1835年)中举人,清道光十八年(公元1838年)中进士,曾任天津府知府,工部右侍郎等职。因其无子,故将此器赠给其侄,后传给其侄孙女保存。这件传承清晰的文物具有重要历史价值,也是了解道光时期景德镇瓷器生产状况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。

东方剑齿象头骨

东方剑齿象头骨

化石产自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一石灰岩洞穴堆积层中。地质时代为更新世中、晚期。标本为一东方剑齿象头骨化石,保存较为完整,缺失不多。左侧门齿部分保留,门齿直径55毫米。上颌左右各保留两枚颊齿,分别为第四上乳齿和第一上臼齿。第四上乳齿磨蚀严重,齿脊多不可辨,齿长均为100毫米,齿宽60毫米。第一上臼齿还未完全萌发出露,已出露的仅4个齿脊,尚有3个齿脊包裹在齿槽中。

东方剑齿象在古生物分类中,属哺乳动物纲,长鼻目,真象亚目,真象科,剑齿象亚科,剑齿象属。起源于早更新世晚期,绝灭于更新世末期,是剑齿象属中比较进步的一支,其诸多特征体现它较其它剑齿象进步。


舞蹈陶俑· 东汉

东汉舞蹈陶俑

该陶俑为女俑,1972年出土于黔西罗布夸12号东汉墓。高12.5厘米,采用细腻的泥质陶以手工捏塑而成,烧制的火候较高、质地坚硬。据专家分析,此陶俑无论从服饰和形态都与贵州赫章、四川南部东汉墓葬中的听琴俑极为相似。其形态古朴自然,从一个侧面生动逼真地反映了当时贵州底层人物的职业及生活状态。

苗族破线绣“鹡宇孵蛋”袖片

苗族破线绣“鹡宇孵蛋”袖片

袖片长38.5CM,宽34CM,产地台江县,制作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,流传于黔东南苗族地区。

袖片以染青布为底,用红色丝线绣“鹡宇孵蛋”图,采用了破线绣工艺,将一根丝线破成四根以上,使丝线变得更细。这种工艺绣出来的刺绣图案平整光滑,细腻柔美。

黔东南地区苗族的刺绣,上衣双袖上的一对绣片最有代表性。该袖片以苗族古歌中的“鹡宇孵蛋”的传说为题材,属传统图案题材的范畴。该袖片图案分为上中下三组,共六只鹡宇鸟,以中间一组为主体。

朱绘夔纹海潮纹漆盘· 西汉

西汉朱绘夔纹海潮纹漆盘

959年出土于清镇新桥汉墓中。高4.1厘米,口径27.2厘米,底径19.2厘米。

麻胎,黑地,朱绘兼有鎏金的色彩搭配,形如满月,敞口折唇,上大下小,浅平底,唇边铜扣鎏金。盘身内壁绘夔纹图案,外壁绘海潮纹图案。平底中央线描凤鸟纹样。折唇背面针刻隶书铭文共61字,详细记载该器制作时间、地点、工序、工匠及管理人员姓氏等。

刻花龙头金手镯· 明

明刻花龙头金手镯

1954年遵义高坪明代墓葬群出土。直径6.9厘米,重79.9克。

形制为圆梗手圈形式,中间留有缺口,两端略粗,并饰刻花龙头相对,龙颈作球形,其余部分无纹饰,造型别致,款式新颖,工艺精湛。

都看到这儿了,不如关注每日推送的“科文路”、互动起来~

至少点个赞再走吧~

省馆之宝:贵州,苗舞侗歌

https://xlindo.com/kewenlu2022/posts/b9bf276e/

Author

xlindo

Posted on

2022-11-01

Updated on

2023-05-10

Licensed under
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