省馆之宝:广西,歌舞之乡
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“科文路”,欢迎关注、互动。转发须注明出处。
通常,一个省级行政区内最有名的文物都会被收藏到其省博物馆内。所以,”省馆之宝”系列将介绍我国各个省馆的明星文物。每周二更新,本文为第 26 期。
本期介绍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的镇馆藏品。本期选取了 4 件藏品。本期内容全部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:官网,更多细节请访问相关网站。
翔鹭纹铜鼓·西汉
尺寸:高36.8厘米,面径56.4厘米,足径67.5厘米
鼓面中心为太阳纹,十二芒,芒外七晕圈,主晕为衔鱼翔鹭纹,其余饰栉纹、勾连雷纹和锯齿纹。鼓身九晕圈,饰锯齿纹、圆圈纹、羽人划船纹和羽人舞蹈纹。鼓胸为六组羽人划船纹,每船六人,其中三船的划船者皆戴羽冠,另三船各有一裸体人,船头下方有衔鱼站立的鹭鸶或花身水鸟,水中有游鱼。鼓腰饰八组羽人舞蹈纹,每组二至三人,头戴羽饰,下身系展开的羽裙,两臂外展,双腿叉开作舞蹈状。舞上空有衔鱼的翔鹭。足部一侧卧刻篆文“百廿斤”。铜鼓实测重30750克。
铜鼓是一种平面曲腰、中空无底的敲击体鸣乐器,流行于滇、黔、川、粤、桂、湘、琼等省区,使用于民族生活的不同领域。铜鼓由面、胸、腰、足、耳五部分组成。鼓面圆而平,是敲击发音的部分,下接鼓身,连接部分略外凸,形成球状弧度为胸。腰部略细,内收如束腰。往下鼓身又扩大,呈喇叭口部分为足。鼓身两侧各有两个半环形的耳。鼓面主体为太阳纹,周围有许多层称为“弦”的同心线条,弦数多少不等,弦与弦之间由宽窄不等的图案组成,称为晕圈。鼓身四周的表面,也有多数平行的晕圈,晕圈中铸出的纹饰图案绚丽多彩,有虫鱼、鸟兽、花卉、舟船和人物等。铜鼓制作工艺考究,用以铜为主要成分的铜、锡、铝合金等铸造而成。按不同形制和花纹,铜鼓可分为八个类型:万家坝型、石寨山型、冷水冲型、遵义型、麻江型、北流型、灵山型和西盟型。
该鼓属石寨山型铜鼓。铜鼓是西瓯、骆越的重器,瓯骆人不仅用作伴舞节乐,还曾把它作为权力和财富的象征。铜鼓集冶炼、铸造、绘画、雕塑、音乐、舞蹈于一身,是南方古代民族特有的综合艺术精品。铜鼓文化源远流长,融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于一体,两千余年绵延不绝。直到今天,我们仍可在许多民族村寨领略到它的奇异风采。
漆绘提梁铜筒·西汉
尺寸:高41.8厘米,盖径13.8厘米,底径13厘米
此器为盛酒器。盖顶有环钮,深直腹,上部有一对铺首衔环耳,系活动提梁,圈足。同类器物在江苏、安徽、河北、辽宁、宁夏、山西、山东、陕西等地汉墓均有出土。其形状类似今广西壮族、苗族、瑶族人民外出劳动时随身携带用以盛水或装粥的竹筒。此器盖面绘勾连云纹,足部绘菱形纹。器身漆绘,上下共四段,每段均自成一个完整的画面。
第一段似二人观斗兽。画面右方绘一独角兽,面对一似虎之物。独角兽腾空而起,向前猛冲;虎,劲向前,右前肢抬起,迎上。画面中间有一朱雀。
第二段分为两组:一组绘两人围一朱雀及一兽对舞;另一组是一人荷矛牵犬前行,一人跪送。
第三段分为三组:第一组一人骑虎;第二组有三人,一人负长矛而立,一人腋下挟剑而跪,一老者策杖而行;第三组三人,以一高柄灯为中心,灯左方一人,侧身而立,似在言语,灯右侧二妇人,一前一后跪坐。
第四段分为三组:第一组是画面左方,一人在奋力搏兽;第二组二人位于画面中间,相跪而揖;第三组二人戴冠,着深衣相向而揖。
漆绘画面的内容,以上、下不同层次展开,这种表现方式正与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所出T行帛画相同。所画题材,造型生动,线条流畅,给人以惟妙惟肖之感。其中,人物的造型、服饰可在战国楚人绘画遗物中找到源头,并且,画面中两次出现的朱雀是楚人艺术创作中最为常用的母题之一。此外,画面的构图亦颇具匠心。故事的发生是以人物的行为动态提领情节,期间以流云、花木以及山岭补白,显得详略得当,浑然一体。作为一件难得的艺术品,此幅漆画是研究当时有关情况的重要实证。
人面纹羊角钮铜钟·西汉
尺寸:通高19厘米,纵径8.1厘米, 横径4厘米,底宽14厘米
钟呈半截橄榄形,上小下大,顶有羊角形扳钮,上端开长方形孔。鼓部正面铸有浮雕式的人面纹:人面呈桃子形,脸庞轮廓及眼、鼻、口突起,清晰显现;头顶一对倒八字形外撇的弯角,形若羊角;人面的两眼平视、双唇闭合,神态威严肃穆。合模铸成。
羊角钮钟流行于战国晚期至西汉初,是一种极富地方特色的青铜打击乐器。已知最早的羊角钮钟出土于云南楚雄万家坝的春秋晚期墓,但以岭南发现最多,如广西、广东、云南、贵州、湖南等省区及越南北部。在广西,除贵县外,浦北、西林、容县也有出土,形制大致相同。
与铜鼓一样,羊角钮钟作为古越人使用的重要的打击乐器,其在战国至汉代瓯骆文化遗迹——左江崖壁画中有描绘:在首领的带领下,伴随着敲击羊角钮钟、铜鼓等发出的节奏和音律,祭祀人群翩翩起舞。
经测音,此人面纹羊角钮铜钟正鼓音为#C5
-27、侧鼓音为E5-4。音高、律制与同墓共出的“布”字铭钮铜钟、铜锣、铜鼓完全相同,可与这些乐器合奏本地特有的音乐旋律,广泛应用于各种祭祀等活动。
除了实用功能外,羊角钮钟还被赋予了作为权力和财富象征的社会功能。
马承源先生主编的《中国青铜器》指出,“人面纹是一种半人半兽的怪神,有的仅有面部,有得还有兽的身躯,面部虽为人形,但还包含兽类的特点,如头上长角,口中有獠牙”。装饰人面纹的器物,多是专用于祭祀活动的青铜礼器或巫术祭祀中的用品。装饰人面纹的羊角钮钟,被赋予了“天神”的威严和法力,占有它的人变为可以与天上神仙沟通、传递各种世俗愿望的“人神”。“通天达地”、“人神合一”,也是统治者用来显耀其权力和财富、神化自身以巩固其统治地位的工具。
羊是古越人所尊崇的图腾神之一。羊角钮钟上的人面头顶饰有一对外撇的羊角,应是古越人对羊图腾崇拜的体现。
羽纹铜凤灯·西汉
尺寸:通高33厘米,长42厘米,宽15厘米
灯作凤鸟形,顾首回望,双足分立,尾羽下垂及地。足与尾形成鼎立之势以支撑灯身。头、冠、颈、翅、尾、足各部位轮廓清晰,比例匀称。通体细刻羽毛,精致美观。凤鸟背部有一圆孔,用以放置长柄灯盏。凤鸟口内衔喇叭形灯罩,垂直对准灯盏蜡锥柱上方。凤鸟颈部由两段套管衔接,可以自由转动和拆卸,便于调节灯光和冲洗体内烟尘。灯罩与颈部及腹腔相通,腹腔中空,可以贮水。当灯盏中的蜡烛点燃时,烟灰经灯罩纳入颈管,再由颈管导入腹腔,最后溶入水中。
此羽纹铜凤灯具有三个特点。
一是造型独特。该灯凤鸟造型,灵巧优美、活泼可爱,寓意吉祥,富于浓郁的生活气息。
二是工艺先进。该灯的铸造采用了汉代分铸法;纹饰采用西汉时期流行于我国南方,特别是岭南地区的一种新兴錾刻花纹工艺。
三是构思巧妙。在油灯上加装导烟管,将环保思想应用于灯具的设计制作中,是汉代首创,在世界灯具史上也处于领先地位。类似功能的汉代灯具不断被考古发掘,如河北出土的长信宫灯、山西出土的彩绘雁鱼铜灯等,说明利用清水净化烟尘的科学思想在西汉时期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。
都看到这儿了,不如关注每日推送的“科文路”、互动起来~
至少点个赞再走吧~
省馆之宝:广西,歌舞之乡